【篆刻精妙奇趣  采玉名家風範】  台北縣長 周錫瑋

  篆刻藝術之所以歷千載而不墜,是因為其中蘊藏著刀石鐫刻所迸發的巧妙逸趣,融合書法藝術之美的章法設計,繁衍出千變萬化的結構形式,富含傳統文化的古雅韻趣,自古以來便一直深受文人雅士所喜好,與印石密切結合,廣泛地融入大眾日常生活之中,是一門兼具食用與欣賞價值的獨特藝術。

     學習篆刻藝術 ,不僅可以陶冶性情,更可鍛鍊專注力、毅力。一方印從佈搞到完成,經營揮灑的舞台僅在方寸之間,篆刻家需要有嚴謹縝密的心思,熟練準確的刀法、細膩高明的章法佈局,才能在印面之內游刃有餘,運刀如筆而跌宕生姿,營造出動人的多樣風貌。

  采玉堂張君肅老師憑著一股對篆刻的狂熱,投入方寸之美的藝術領域,潛心研究、孜孜不倦,累積二十多年的深厚經驗,其對創作的執著與常其的經營付出,經神毅力令人佩服。作品除了體現篆刻藝術的美感,更巧妙融合了書法、刀法,結構章法之美,獨樹一幟、自成體系,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,具有篆刻明家之風範。此次有幸邀請張老師展出大作,本府深感榮幸並倍增光彩。

  台北縣政府鼓勵藝術創作風氣,倡導生活美學的培養,藉著各項藝文展覽活動將藝術融入生活之中,拉近民眾與藝術的距離,增加生活中愉悅的審美經驗,讓民眾感受到心靈的富足,也藉此累積文化深度,培養宏觀的文化視野。期待縣民同體驗藝術之美,營造生活美感,值此專輯付梓之際,特誌為序。

  【一花一世界的心靈饗宴】 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局長 敏良 

  台北縣幅員廣闊,人文薈萃,多元文化兼容並蓄,強盛的生命力和豐厚的文化根基,孕育興盛的藝術創作風氣,在各個領域裡,不同的創作都有令人讚歎的絕品佳作,其中,篆刻藝術不僅立足傳統,其美感更為現代繁忙的生活步調注入一股清泉。

     采玉堂張君肅老師曾連續三屆獲得全省美展篆刻類高雄縣政府獎 大會獎 教育廳獎,並獲「永久免審查」資格殊深。張老師在書、畫、印上都有精深的造詣,不僅是國內傑出的篆刻家,同時也是豁達的生活藝術家,此外更是一位教育家,多年來在兒童繪畫的領域裡付出心力,嘉惠學子,培育未來的藝術種

  此次邀請張老師於台,北縣藝文中心展出的篆刻作品共計一百餘件,皆為近年創作。刻字內容以佛家法語為主,分為無計大師心藥方、普賢十願、閒章三類,短而精鍊的辭句,極富禪意和哲理,闡述奧妙的宇宙觀和人生智慧,透過蒼勁的刀法,婉轉流暢的線條,疏密多變的佈局安排,呈現出精緻的美感,值得細賞玩味。

  在此由衷的感謝張老師應邀展出,讓我們有機會欣賞如此佳作,在方寸空間裡,體會一花一世界的寬廣心境,並以深入微觀視野,帶來豐厚的心靈感受,期與愛好藝術的朋友們共賞,並預祝展覽圓滿成功。

    【方寸之美-淺介張君肅篆刻作品展】

          中華民國篆刻學會理事長 周澄 謹識

  從漢朝發明紙張後,印章的使用方式有很大的改變,也就是朱泥的鈐印,唐宋時期已有許多印泥鈐蓋的方式,而印泥的製作在宋已漸臻完備。漢以前往來簡冊或更早的木櫝書信,印章則在札繩的泥記上鈐印以為授信,是所謂封泥,封泥的印面文字與印的朱白相反,如陰文鑄印,在封泥上則呈現朱文陽印,與直接用印泥鈐印,則剛好相反。漢以前鈐印的使用,印皆有紐,鈕上有孔,可以穿綬帶腰身,所謂佩印,作為公私信物;相對而言,在文件與藝術作品的功用並不多,而印泥使用以後,印章的應用範圍與藝術上的層次既深又遠。

  印章的藝術得與書畫並駕齊驅,要拜原元末擅長畫梅的王冕,他發現當時雕刻藝品佛像的燈光凍石,質地軟硬適合揍刀,可以取之刻用,改變以前大多以銅鑄印的印匠工法,至明季用印石為印材已普遍。因印石容易受刀,也使文人藝術家樂於用心其中,加諸印石的開採多元,印材更為精良,至清朝篆刻的藝術達到高峰,更因為秦漢以前的鐘鼎印璽的出土碑版文字的研究,印學風氣興起,因此有清一代篆刻各家流派風起雲湧,百花齊放,諸如皖派、浙派、海派等等,匠心獨運,使篆刻的使用範圍更為寬廣,技法與佈局變化萬端。

  台灣印壇從明鄭渡海以來,以至清朝統治期間,文人雅士隨官場與文壇的發展,漸有擅長篆刻的文人來台,日據時期亦不乏藝術家從事篆刻藝術者,但形成台灣印壇的昌盛,應歸功於國民政府的播遷來台。

  隨著渡海來台的政府官員與文人藝術家,其中有為數不少擅於篆刻的前輩,如曾紹杰、王壯為、王北岳、李猶、梁乃予等名士,聚匯在都會之中,有教授於大專院校美術科系,又有設帳課徒者,傳授篆刻藝術不遺餘力,培養不少人才。六十年來的印壇充滿朝氣,從傳統到創新,實力堅強,為藝壇所重視。

  青壯一支,尤為精進,台灣印社中人皆為菁英,而張君肅正是箇中翹楚,他從一九八四年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前身的國立藝專美術科,其間並拜意古樓梁乃予先生學習篆刻,又從紅竝樓李嘉有先生研習書法,兢兢業業,二十多年的潛心研習,在篆刻藝術的成就,有目共睹。

  君肅的印風穩健樸厚、溫潤儒雅,汲取各家特色,融會貫通,不論巨鈐小印,佈局架構皆觀照周延,用刀大膽得法,細節處理小心精密,邊款文字刀法精湛,有晉人小楷風韻,對每一方印皆追求完美,臻於至善,其用畢生之力從事方寸之間篆刻藝術,其精神值得稱讚。君肅現為中華民國篆刻學會理事、台灣印社社員,也是台灣省美展永久免審查作家協會的會員。曾獲全省美展篆刻大獎而印藝聲名鵲起,最難得的是一九八九年獲得南瀛大獎,是第一位以篆刻作品,在不分類別的激烈競評中,脫穎而出,至今未有破其紀錄者,為藝壇傳為佳話。君肅除專業書法研究創作,也為兒童指導繪畫教學。二00五年獲聘為省展篆刻類評審委員至今。

  台北縣政府文化局特邀張君肅在台北縣藝文中心展出篆刻個展,此次展出原拓印作有三組件,其中之一為普賢十願;放大作品有二十餘件,大抵以佛家法語為主,展前得讀展品,精彩可期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【方寸之美-淺介張君肅篆刻作品展】

        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羅振賢 謹識

     日常生活中,篆刻普遍被運用餘交易信貸,以及書信往返,它曾是信用的載體,也是信用的保證。政府機構透過鈐印,才具備完整的程序,有了可靠信用之承諾。隨著時代的演進,當進入文化的領域,漸漸成為表心意、立風格的標記。方寸之間,蘊藏著豐富的內涵,除了姓名章之外,勵志、詩詞、記年、肖行.......都一一進入而各佔有一席之地。在藝術家手中,它成為了精心雕琢的藝術品,而運用於書畫創作,除了與書詩畫印成為一有機體,更被作為鑑定書畫真偽的依據。今日在文化創意的洪流中,廣泛被運用於日常生活的產品,琳瑯滿目、美不勝收。

  張君肅老師沉潛方寸之美二十餘年,在篆刻藝術領域有著輝煌的紀錄,都歸因於他的執著與勤奮,一九八四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專(現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)美術科國畫組,蒙篆刻界頗負盛名的梁乃予教授悉心指導,並進入紅並樓向李嘉有大師習書法,得名師指點,又能戮力向學,成就非凡:曾於民國七十六年(一九八七)第四十二屆全省美展中獲得大獎,連續三年之亮麗成績,獲全省美展永久免審查作家榮銜。一九八九年再度獲南瀛美展南瀛獎,於第五十九屆全省美展獲聘擔任評審委員,實至名歸,都因其腳踏實地、鑽研書篆有成,令人敬佩。

  君肅弟就讀國立藝專時,三年的導師對於他有了深入的瞭解,平日木訥然對學識之追求有股堅強的毅力,更有強烈之企圖心於藝術之創見。對於兒童繪畫之教學,更投注了無限的愛心,培植藝術幼苗,不宜餘力。今於書篆之成就,應台北縣政府文化局之邀,在台北縣藝文中心舉行篆刻個展,除先睹其用心創藝、精進藝境,特致申賀之枕。

arrow
arrow

    張君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